張記剛2011年入職山東核電,秉持“工匠精神”奮戰(zhàn)在配置管理、核島工藝、維修管理、設備可靠性等多個領域,和團隊累計完成100余項技術改造,開展數十項科研攻關及國產化項目,打造了核電精益管理新范式和大修聯合運作新模式。曾獲國家電投集團先進工作者、山東電力行業(yè)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。
入職山東核電14年來,張記剛始終扎根在核電生產一線,以技術為刃破解百項難題,以模式創(chuàng)新激活發(fā)展動能,以管理革新提升效益,在多個領域勇挑重擔、開拓創(chuàng)新,用實干與擔當書寫著核電人的奮斗篇章。
技術為刃解難題
張記剛將錘煉自身技術視為攻克難題的利刃。在解決主蒸汽隔離閥隔間冷卻能力的難題時,他帶領團隊在蒸籠般的房間連續(xù)作戰(zhàn),工裝濕了又干、干了又濕,上面滿是鹽漬。通過流體動力學仿真、三維溫度場模擬、設備空間布局排查等手段,優(yōu)化空氣流場分布,調整冷凍系統配置,改善設備散熱性能等方式實現冷卻系統單列運行,大大提高了單點失效設備的運行可靠性。
▲張記剛核查設備現場狀態(tài)。
面對現場各類疑難技術問題,張記剛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堅,深入研究技術細節(jié),累計完成100余項技術改造,牽頭數十項科研攻關及國產化項目,成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難題。
質量控制新突破
立足專業(yè)化、標準化、集約化,張記剛在備件管理領域率先試點專業(yè)化管控,推動建立備件專業(yè)化管理體系,獨創(chuàng)“大修零缺陷管控方案”“質量管控監(jiān)督管理機制”,實現了質量控制見證合格率歷史最優(yōu)、不符合項報告存量歷史最低、質量缺陷報告消除率100%的三重突破,打造了核電精益管理新范式。
▲張記剛在海陽核電2號機組常規(guī)島廠房記錄設備運行參數。
在海陽核電第四次換料大修期間,張記剛首次負責電廠大修組織和管理工作,抓住大修集約化改革的機遇,他潛心研究,與國內同行開展了數十次的交流對標,結合山東核電的實際情況,針對大修準備及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,進行反復推演和研討,組織編制了12份大修管控方案,創(chuàng)新打造了具有山核特色的“大修聯合運作模式”,創(chuàng)下了大修綜合指標98.2分和99.1分的卓越績效。
精打細算提質效
為堅決落實國家電投集團“一分錢”提質增效專項工作,張記剛帶領團隊對預防性維修大綱進行了精準優(yōu)化,常規(guī)島及BOP區(qū)域優(yōu)化比例達35%,年度預防性維修量下降明顯;通過創(chuàng)新構建“核心能力清單+動態(tài)承包商評估”機制,大幅節(jié)約年運維成本。在備件管理領域,他和團隊精打細算,推行全生命周期管控,超額完成了“兩金”壓降指標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提質增效的硬核擔當。
▲張記剛在海陽核電2號機組常規(guī)島廠房開展設備故障排查和分析。
在海陽核電1、2號機組生產準備階段,張記剛潛心研究國內外配置管理相關文件,調研行業(yè)內的良好實踐,主導建立了山東核電配置管理體系,成為核電行業(yè)配置管理全流程電子化變革的先行者。這一體系榮獲國家電投集團管理創(chuàng)新一等獎,為核電領域配置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。(山東核電 張開翔)
評論